【爆】有哪些优秀的美术馆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
搜了没搜到,觉得应该有。如果已经有过这个问题,请帮忙重定位一下。从建筑师的设计角度上看,一个好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 建筑设计
多图预警
好的美术馆很多,得限定一个范围,我自己是学建筑的,列的是[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或者可能可以描述为[适合建筑学学生做先例分析的案例]。欢迎补充
立西洋美术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柯布西耶+前川男,1959,实现了柯布西耶可生长美术馆的概念,面据说可以螺旋形向外生长
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康,1972年建成,主要看点在筒型拱在光影和结构上的技巧
路易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其光线是如何运用的? 建筑设计
康还设计有耶鲁大学美术馆
美家美术馆馆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贝聿铭,1978,贯彻三角形空间带的建筑之美
贝聿铭还设计有美秀美术馆
直岛当代美术馆Naoshim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Benesse House Museum,安藤忠雄,1992,混凝土诗人写的诗
安藤还有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丰田市美术馆Toyota Municipal Museum of Art,谷口吉生,1995,玻璃钢铁石材的正交几何,还有对水面的应用
谷口吉生还做了纽约MOMA的扩建
布列根兹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卒姆托,1997,极简的剖面和立面幕墙的设计
卒姆托还有Kolumba Museum
列支敦士登美术馆Kunstmuseum Liechtenstein,Kerez,2000,简洁有趣的面和巨幅连续墙面的构造做法
克雷兹还设计有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方案,被废标了,详 qq.com 的页面
密尔沃基美术馆Milwaukee Art Museum,卡拉特拉瓦,2001,张扬的结构之美
金21世纪美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妹岛和世,2004,排出了一堆方的圆的盒子
如何理解妹岛和世的金21世纪美术馆的矩形房间和其的人群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学
妹岛还有丰岛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改造及扩建Tate Modern;Tate Modern Switch House,赫尔佐格德·梅隆
哥俩还设计有M. H. de Young Museum
桥梁美术馆The Twist,BIG
形体的操作,空间的概念。BIG还设计有格陵兰家美术馆。
====================
宁波美术馆,王澍,2005
从建筑的整体完整度看,有哪些落成后的建筑物完成使用后,没能达到原先设定的完美设计理念? 知乎用户的回答
王澍还设计有宁波博物馆
红砖美术馆,董豫赣,2012,你知道砖有几种砌法么?
如何评价董豫赣,及他的红砖美术馆? 建筑
龙美术馆,柳亦春,2014,清水砼[伞拱]原型形成的纯净的空间
如何评价大舍的龙美术馆? 建筑
谢邀!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自 2000 年开馆以,就为它所在的这座城市带了不可忽视的改变。 作为一座极受欢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五百万。 就在2016年,它更是拥有了一件最受人瞩目的藏品由瑞士建筑事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设计完成的扩建建筑。建筑构造包含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因围环境的限制将空间转化成观景长廊,建筑则融于背景,毫无痕迹。摄影Roland Halbe新建筑不仅将创意和展览功能相连,更是为这座文化场所增添了新的价值和意义。摄影Iwan Baan
通常,一个建筑的扩建项目很容易意味着限制,但是对于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说,扩建反而可以被用于探索更多可能性,并重新定义自己作为文化场所的意义。毫不意外,自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赢得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扩建项目设计权之日起,这个项目便备受关注,而施工计划的延后也引发了众多猜测,让人们对这个伦敦天际线的重要组成者添了更多的期待。建筑南侧与北侧的建筑剖面图。
泰特美术馆坐落的位置最初是由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Giles Gilbert Scott爵士设计的河岸发电站,在 1947 和 1963 年分两个阶段建造完成。发电站在 1981 年关闭,时隔 13 年后,泰特美术馆在 1994 年的 4 月应运而 生。1995 年 1 月,初出茅庐的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凭借泰特美术馆崭露头角。而5年之后,它就成为了旧建筑改建与翻新项目的典范。建筑独特的表面能够让光 线在白天得到过滤 , 在傍晚 熠熠生辉 , 让看似巨大而坚硬的外表轻轻地盖在新建筑之上。 摄影 Roland Halbe
最新对公众开放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扩建项目提供了一个探索建筑本身之美,同时为现存建筑所在环境之间创造新的解读方式的机会。扩建部分包括了一所学校一个新的办公场所和一个商用空间,新建筑不仅将创意和展览功能相连,更是为这座文化场所增添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所的高级合伙人阿斯坎·默根塔莱Ascan Mergenthaler在项目建成后曾说扩建项目需要深植于原有的发电站建筑,又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空间,用展示艺术作品举办教育活动和社会互动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灵活有新意多变的建筑。雅克·赫尔佐格则说泰特美术馆自建成之后就改变了伦敦,它对南岸和南瓦克的城市设计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艺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的扩建项目则为建筑添加了新的维度,为这片城市区域带了新鲜活力。
跟大多数公众艺术博物馆的开放性不同,扩建部分隐蔽的构型和模糊的构造让人想起一个城堡,或是被削去顶的金字塔。建筑总高 64.5 米,外部具有鲜明的分层构造外观。起初,2007 年公布的设计方案展示了一个上釉而较为透明的设想,但是随后被完全推翻。如果安装玻璃,这个项目就难免流俗,皮埃尔·德梅隆说道,金字塔这种叠合的组成方式让我们能够对几何造型做出改 变,但如果走进建筑,就需要一些横梁支撑玻璃,极大地限制空间自由,而这与我们最初的设计观念是相左的。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诠释这个老发电站的砖头墙,做出大幅的改动。正如设计师所说,扩建部分建筑的整体结构需要构建在 0 块格子砖上,并与内部空间保持一致。一系列的直线和斜线形表面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几何外观。
建筑扭曲的外观造型灵活多变,并通向360度全景观测台 。 我们想要一些透亮的感觉 ,雅克·赫尔佐格表示 , 就像一块布料窗帘或纱巾一样,重要的是使用多样且传统的当地材料,同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就像建筑本身会通过不同的角度诠释其展示的艺术一样。建筑独特的表面 能够让光线在白天得到过滤,在傍晚熠熠生辉,让看似巨大而坚硬的外表轻轻地盖在新建筑之上。它突出而多角的边线是受到了最初的发电站建筑及其边环境的启发。对此,赫尔佐格解释道建筑构造包含不同形状的几何 图形,因围环境的限制将空间转化成观景长廊,建筑则融于背景,毫无痕迹。我们希望新旧建筑能够生,同时突出新建筑的独特。一系列的直线和斜线形表面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几何外观。建筑底部是通向展馆的南门,这扇大门也成为了第一个连接南瓦克和城市的南北通道。
建筑底部是通向展馆的南门,这扇大门也成为了第一个连接南瓦克和城市的南北通道。博物馆原本的通道设计是三个入口游客可以从北面西面和南面进入展馆,而南门入口处的通道则将博物馆南侧转化成了一处鲜活生动的场所,为公众提供了花园和行走空间。 德梅隆说道。原建筑的地基在一个圆柱形的地下凹槽,长约 30 米,改造后便成为全球第一个供展示现场艺术展品和电影的博物馆空间。观者可以通过新的水泥楼梯延伸至侧翼,穿过酒吧和纪念品店,走向新的展览楼层。2016年代表着泰特现代美术馆发展的重要一年,新的扩建部分在其原有基础上扩大了 60。这些新空间将用作会员活动室学和会议心员工办公楼层和餐厅。展馆内纤薄的垂直玻璃可以让游客欣赏外部和对面的景色,让建筑的砖墙结构一览无余。建筑在设计过程也从没有忽视过环境保护,这里有很高的热容量自然通风太阳板和绿地。奢华装饰的水泥楼梯和大厅 填满了空间之的虚无感 , 重新塑造了整体布局的建筑精神。 摄影 Iwan Baan
对于砖强材质的选择恰到好处地尊重了围环境的历史感,让新的体量自然地融于遭环境。但为了将砖头墙转化为一个柔软的所在,扩建建筑通过变形的几何和原始抽象的比喻,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新身份。不同的空间则借由材料的统一进行了内在联结。尽管建筑的外部砖墙和几何外形传递出的是单一组织这样的概念,其内部空间的布局却另有新意。内部展廊非常空旷 , 自然光不会过分充足 , 从而保证了电影音像 和表演的效果 , 这里是展现艺术的绝佳空间。 摄影 Iwan Baan赛罗塔Serota将的展廊称之为 一座亲民而不虚华的建筑。摄影 Roland Halbe
内部展廊非常空旷,自然光不会过分充足,从而保证了电影音像和表演的效果,这里是展现艺术的绝佳空间。原先的配电室被设计成为了一个鲜活的民众空间,里面有内部街道和广场。空旷的公众观景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景外部阳台,供游客欣赏伦敦的美妙景色。奢华装饰的水泥楼梯和大厅填满了空间之的虚无感,重新塑造了整体布局的建筑精神。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使用肋骨似的内倾圆柱错落叠加而达到的,与外部墙壁相对,展示出涌入的内部和上部景观最终的效果就是要在一个整体之下雕刻多个分离的空间,德梅隆将这个过程诙谐地称为啃指甲 。赛罗塔 Serota 将新的展廊称之 为 一座亲民而不虚华的建筑 。德默隆在试图总结这栋建筑的品格之时,也同样的回归到了建筑本身这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伦敦的活力与多元的品。在欧洲没有一个可以代表伦敦的城市,伦敦是许多城市的集合体,每一个子城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栋建筑就极好地表现出了我们对伦敦的敬意,一座多元而活力的城市。
文字 Marco Gastoldi
图片 Herzog de Meuron Architekten
翻译 青焰
编辑 李烨
每座城市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公空间,承载了不同美术流派的演化和当地的历史。而其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改变,如今美术馆的作用已经不止局限于基本的陈列展示,被人们赋予了更为多元化的职能作为教育机构,参与文化传播或成为社交场所。
艺术和设计一直存在相互的渗透和交叉,而面设计师作为其辅助性的参与者,在与美术馆有关的各种台和环境内影响着人们参观时的感受,与观众生互动。卷宗Wallpaper*选取了数个设计师为不同美术馆设计的视觉系统,尝试从这些具有影响力案例了解面设计在其发挥的作用。
设计师们负责了文化机构的视觉形象设计,包括标志,海报,出版物,作品说明,导览地图,以及更多从衍生出的传播介质。他们结合建筑空间和美术馆的特征,发挥自己的个人创意,塑造出美术馆在人们心的形象。同时,也基于特定的需求,设计出具有功能性的标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服于观众,让面标识和物理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顺应变化着的世界,社会背景和技术的变化发展,设计师们的实践在不同语境下生了不一样的结果。他们以别具一格的方式,为字符和图案附加了文化属性,体现了面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师们的巧妙构思,让文化机构的形象更具吸引力,促使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了解艺术,营造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场景。
法巴黎的卢浮宫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全球最为知名的美术馆之一。曾经作为法统治者的王宫转变为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机构,见证了法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家的变化,馆藏囊括了众多世界名作,同样记录着人类的历史。1989年,以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建成为契机,卢浮宫的管理团队开始着手博物馆的视觉形象更新,需要设计一个能够代表卢浮宫的标志,以便更好的和公众沟通。
面设计师 Pierre Bernard和他参与创立的工作室Grapus 为卢浮宫设计了标志,契合古典建筑和藏品的特点,希望传达出美术作品隽永不被时间影响的美感。设计师与他的合作伙伴在1968年巴黎学潮的抗议活动相识,同为主义者,他们相信设计和文化品能够影响公众,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Bernard 选用了Granjon 字体作为标志的主体, Granjon 是由英设计师 George W Jones 以十六世纪法书籍上使用的印刷体为蓝本创造的旧体衬线字体,带有法文艺复兴风格,与美术馆的视觉风格契合。而另一方面,他们决定截取出单词Louvre,让标志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标志的构成上,Bernard 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式。选取了一张带有云朵的天空图像,修长的白色字体飘浮在广阔无限的天空,让标志的组成与观看艺术的体验相关联,呼应了人们仰望天空时的感触,同指向了一种神秘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崇高体验。
在印刷技术不甚发达的九十年代,带有背景的标志十分罕见。无疑也是最具革新性的,黑白图像给二维标志带了更为丰富的感受,这一设计也沿用至今日。
设计师还将画作和雕塑从博物馆背景截取出,散落在白色背景里,图片之间叠加拼接在一起,以更加现代的手法演绎了经典作品,设计出博物馆目录。
蓬皮杜心由 Renzo Piano 和 Richard Rogers 设计,错综复杂的钢铁结构组成了一座巨大的文化工厂,建筑师将建筑的骨骼和内部结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不同的结构和管道漆上鲜明的颜色,区分着功能。为充满典雅建筑的巴黎带了的新鲜气息,划时代的高科技风格在今天看仍然保有激进的特质。
瑞士设计师 Jean Widmer 受邀为心设计了图案标志,将图案和标志性的建筑外形联系起,用醒目的几何线条勾勒出从底层贯穿至顶层的扶手电梯,如同旗帜一般。强调着美术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结构。但实际上,Widmer 原本希望图案能够按照他的设想进行艺术加工,只绘制五条粗线以获得视觉上的理想状态,但决策者与他的理想生了分歧,坚持要保留六根线条,与实际楼层相符。但最终的结果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他还为美术馆设计了空间的标识系统,为了避免庞杂的信息让空间的观感混乱,使用了垂直的标牌,以更好的引导访客的视线。Widmer 曾就读于苏黎世艺术学,而当时的校长正是曾在包豪斯担任教授的设计师 Johannes Itten。受Itten的色环理论启发,Widmer 设计了馆内的识别系统。用互补色区分了不同的部门。
2000 年至 2008 年期间,由设计了卢浮宫标志的设计师 Bernard 成立的工作室 Atelier de création graphique 继续发展美术馆的面系统,Bernard 在这期间设计了更加成熟的体系,注重展览宣传和海报以及广告,统一了宣传资料的版式。
自2009年起,CL design 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了馆内的导览标识,为了保证观众能够更有效率的找到展览场地,在标牌方面做出了改善。大厅内加装了灯箱装置。二极管构成的招牌具有活跃的气息,让空间更加贴生活。
建筑事所 OMA 受百货商场 Galeries Lafayette 委托,将位于巴黎 Le Marais 区的一栋旧工业建筑改建成了画廊,项目包含了讲座和表演空间。是 OMA 在原有建筑结构旁加装了两组电机和移动楼板,楼板能够在不同的楼层之间移动,以适应不同需求。与原本楼层的边缘相连,扩充了不同楼层的展览空间,在移动楼板上举办展览和表演,这些具有活动性的楼板让建筑的空间拥有了更加多样的使用方式,展览空间不再被固定的高度所限制,建筑成为了活动的机器。
品牌咨询公司 Wolff Olins 因大胆,活泼的风格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 2012 年设计了伦敦奥运会的标志,还与 Marina Willer 同设计过 Tate 博物馆的标志。Olins 的设计师为画廊设计的字体以建筑的可活动性为出发点,打造了一套风格活泼的字体,他们改变了每个字母的高度,并将其切割开,分成两个部分的字体在暗示建筑的特殊的功能性。就像调皮的字母们在乘坐升降机,却被看不见的楼板挡住了一半身体,处于运动状态的字符和机械结构相呼应。让展览空间的标志更加活跃。
同时,设计师们也为此字体开发了一套算法,在键入字符时字母的高度会随机改变。生不同的形态组合,处于动态的字符不断地变化,使得同一单词可以拥有不同的样式和组成。
而设计师在建筑内使用的导向系统和物理标示上运用同样的字体,调整了位置和比例关系。在建筑外墙上,让错落有致的字母构成了画廊的名称。
2004年落成的金21世纪美术馆由SANAA事所设计,美术馆营造出了一种具有亲切氛围的空间,作为新时代美术机构的范本于建成同年获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事所创始人妹岛和世与西立卫曾于2010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建筑师希望这座博物馆如同公园一般向市民们开放,他们构思了一个圆柱形的空间,并在其分割了数个方形展厅,圆形天花板将不同的展览空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松散的微型社区,观众能够自由的穿行于其。在屋顶的边缘环绕了一整圈曲面玻璃作为外墙,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得美术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更加密切,通透的玻璃幕墙让展览空间获得了更好的采光条件,圆形结构轻盈的飘浮在建筑基地上,如同一座白色的岛屿。
日本设计师佐藤卓负责了美术馆的视觉设计,他从建筑的构成出发,以美术馆的面图为参照,设计了美术馆的标志。由于美术馆不存在传统的单一立面,人们从不同方向都能进入美术馆,只从常的视角无法贴切概括美术馆形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佐藤卓选择通过俯瞰的角度展现出美术馆的特点。方形展厅和正圆形空间形成了对比,对建筑的面图进行简化和调整后,呈现出几何形态有序的美感。
这一视觉符号应用在美术馆的不同宣传材料,圆形符号能灵活的运用在各种环境下,与字符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带了轻松而规整的效果。他选择橙色作为主要视觉颜色,并辅以蓝色。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富有活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鼓励人们走进这个具有开放性的空间。
Tate 博物馆作为英最为知名的文化品牌,由四个博物馆组成。分别藏有不同风格的艺术品,而位于泰晤士南岸的 Tate modern 由伦敦河岸发电厂改造而成,面向公众呈现全球的当代艺术作品。美术馆内时常展出大体量的装置艺术作品,为人们带沉浸式感官体验。建筑的改造由 Herzog de Meuron 事所经手,于2016年揭幕了扩建的新建筑,同时也推出了设计公司 North 为 Tate Modern 博物馆打造的新形象。
North 的设计师们从 Wolff Olins 和 Marina Willer 在 2000 年设计的标志出发,着手开始改进,对原有多个标志进行了缩减,并统一了风格,更考虑到在美术馆需要多媒体台宣传的新趋势,希望新的标志在数字品上的呈现更加自由,带有流动性和动态效果。
设计师精心提取出过去标志最通用的轮廓,抓住了美术馆内当代艺术作品的基调艺术家们用大胆的方式,打破既有界限的前卫艺术品。根据同样的价值观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和前卫特征的符号。让标志不那么墨守成规。在可读性和抽象表达之间做出了取舍。
North 的设计成果是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线,由图案组成的标志。大不一的实心圆点接触在一起组成了字母,圆点之间的距离使得字母的粗细生变化。构成了抽象柔和的视觉效果。
标志应用于不同面上,仍然保持了统一的感觉,经过放大后也能成为抽象的纹理,富有动感。
伦敦设计博物馆 1989 年面向公众开放,作为首家现代设计博物馆,展品涵盖了时装,工业品和建筑设计。2016 年设计博物馆迁往了新的场馆前英联邦学大楼。由建筑事所 OMA 负责建筑的改造,以极简风格著称的建筑师 John Pawson 则参与了室内设计,用橡木的自然色调衬托出展品。而西班牙设计师 Fernando Gutiérrez 则为博物馆重新打造了视觉形象。此前,他为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设计了视觉系统,在设计实践注重体现画作与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2003年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为博物馆设计了标志,用无衬线字体结合了插画家 Kam Tang 绘制的插画,简单的字符样式和丰富的物品并置在一起,造就了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Gutiérrez 希望新标志与室内简约的环境呼应,将原的插画部分移除。为了获得更好的观感,对字体的字重进行调整,让标志的粗细程度介于常规字体和细体之间,随后对字体的轮廓做出细微的变更,或许肉眼难以察觉,但在他看,这些字体的变化实际上暗藏着设计史演进的脉络。他参考了面设计史的知名案例,吸收了曾在包豪斯学校执教的设计师 Herbert Bayer 对写字体的见解,以及 1972 年 Otl Aicher 为慕尼黑奥运设计的图标。
在命名上,将原本的 Design Museum 改为 the Design Museum,让博物馆的形象更具识别性。与其他的设计博物馆区分开,强调着伦敦设计博物馆是第一个设计博物馆。
由 Prada 成立的文化机构 Fondazione Prada 是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的台。面向公众开放,展示基金会的当代艺术藏品,同时也基于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化策划主题展览。
基金会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展览园区由建筑事所OMA设计,在旧酿酒厂的原址上对老建筑进行了改建翻新,并加建了新空间。建筑师Rem Koolhaas选用了白色混凝土,镜面不锈钢,泡沫铝等新兴现代材料,和原有的灰泥建筑一同组成了多种状态混合存的建筑群。新与旧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整体环境带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激发了旧建筑的活力,也映射着米兰城的制造业历史。
自纽约的面设计公司2x4与品牌长期进行着深度合作,他们为基金会设计了整套视觉形象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台。设计师研究了人们在不同媒介上的观看惯,在字体的细节和排版方面做出调整。基金会的标志应用了加粗的无衬线字体,拥有简洁硬朗的边界线, 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鲜明的形象,工作室设计的展览目录和出版物也延续了标志的现代风格,达到统一整体的效果。
美术馆内的标识系统结合了建筑的特质,在面和空间选择了不同的形态,考虑了不同字体的物理呈现方式,让每一处的标示和字体都呼应了空间的材料和颜色。使用投影设备,灯箱,或是在塑料结构内嵌入灯管,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与空间呼应。导演 Wes Anderson 在园区设计了一间咖啡厅,参照了米兰本地典型的咖啡馆。2x4设计了霓虹灯管与其配套,令人想起旧欧洲繁华的商业氛围。在造型的处理上也保持了简洁的观感,与其它标识生对话。
位于美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是一栋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由 Frank Lloyd Wright 设计,馆内时常展出早期现代派艺术作品。内部螺旋形走廊从底层一直延伸到顶层。观众们可以沿着斜坡走向最高处,从宽阔的庭向下观望,整个空间营造了一种宏大的视觉体验。
在1992年之前,古根海姆美术馆一直没有统一的视觉形象,馆方经常使用大写的 Helvetica 字体作为印刷展览资料的首选,也一度成为了美术馆的标志。直到92年美术馆经过翻修扩建后,构建专用的视觉系统提上了日程。意大利设计师 Massimo Vignelli 参与了美术馆的形象设计,他最为知名的作品或许是为纽约Skyline 设计的标识系统。Vignelli 被美术馆入口立面由 Wright 本人设计的青铜制文字所吸引,他认为这一字体的圆形轮廓关联着建筑的形态,便将其用作了标志,让两者的形象紧紧的联系到一起。
1996年美术馆聘请了设计师 Abbott Miller 更新了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整体视觉形象,而Miller如今也是Pentagram的合伙人之一。他邀请了字体设计师 Jonathan Hoefler 一同合作,贡献了一套相对应的字体。他们同样参考了入口处的青铜标识,并从衍生出名为 Verlag 字体,Hoefler 认为原版 wright 设计的字体具有强烈的风格,但细节过于独特,在阅读时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便将字符的装饰性削弱,但整体轮廓仍然保有原本的特征,并运用于建筑物和印刷品上。
Miller 将大写的字母 G 提取出,在不同台上使用,成为了代表美术馆的独特象征。人们看到这一经典字体便会在脑海浮现出美术馆的印象。今日,古根海姆位于西班牙和威尼斯的分支机构都使用了这一标志,塑造了统一的品牌形象。
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美术馆,展出现代艺术,包括自欧洲和美的经典现代艺术杰作。每年吸引了250万游客前往参观。
2009 年,知名面设计公司 Pentagram 为博物馆设计了一套视觉系统,由 Pentagram 的合伙人 Paula Scher 负责,让博物馆的标志传达出更强烈的形象。可以在印刷网页和不同环境应用,将博物馆的标志与字体和图像依照相同的逻辑结合在一起。博物馆的图形和广告创意总监 Julia Hoffmann 作为 Pentagram 的前成员,一同推进了项目的深化,将海报和宣传手册的排版以更新颖的方式重新设计。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字母简写 MoMA 作为机构经典的身份标识,最早由 Ivan Chermayeff 设计,他用 Franklin Gothic 二号字体制作了这一标志,2004年,Matthew Carter 在前者的基础上专门创建了字体 Moma Gothic,并将其运用在全套面媒介,逐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应用方法。而在 Pentagram 创建的海报模版,MoMA 字符呈垂直方向排列,在宣传画册和海报,博物馆的标志和图片或画作戏剧性的并置在一起,而字母也作为面构成的元素,在构图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卷宗解决问题的人栏目亦曾采访过设计师 Paula Scher,她向我们讲述了作为面设计师,在工作时会考虑的问题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本文原载于卷宗Wallpaper 公众号逛美术馆
转载请联系。
长江美术馆,造型处理上对于西扎的借鉴,以及特殊的观展流线的设计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衔接,都值得我们去学。长江美术馆直向草图
董功的草图表达是很清晰的,我们能从他的草图看到他对于造型面的一些思考,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可以做到不用尺规也能画的很准确,我们作为学生,还是要学会规范地设计草图,每一步都充满逻辑很准确地去表达清晰设计的意图。
我们从草图可以看到董功对于西扎式建筑语汇的致敬角部打开挑檐板的运用以及长长的入口空间序列入口门洞的设计等,这些建筑语汇我们可以直接去学运用。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现代的一些美术馆以及博物馆艺术心等,都有一些希望能对外开放的休闲功能,考虑对社会开放,以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如何协调参观人流和休闲人流呢?我想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将休闲功能置于首层,而参展人流通过室外的台阶引入灰空间从二层开始,在这个过程就有一些文章可做了。Nadir Afonso现代艺术博物馆入口空间序列入口空间序列方案参考
很多时候展览馆美术馆等需要后后勤办公空间,如何协调参展人流和办公后勤的人流办公后勤占据很大的一块面积的情况下?一般的思路是在面划定一个比较靠后的体量进行分区处理。在这个案例,设计师通过对参展人流流线的设计引导,将办公区置于流线不经过的区域,很巧妙。长江美术馆特殊的开窗处理长江美术馆特殊的开窗处理体现于面
作为一个参与过策展的建筑生,这里想从展览设计的角度讨论一下什么样的美术馆设计是优秀的。传统的美术馆展览设计不需要拥有教育性,能够成功地传达艺术家的观念,以最合理的方式组织它,并作为教师,把它呈现给学者。这样的说理性展览主要用于展出考古展品和艺术类展品。接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经典案例深入了解美术馆的设计。
白立方美术馆
白立方模式这一概念早在二战之后就已经出现,由MOMA美术馆馆长推广成一个公标准。白立方模式是指空间呈现出木质地板纹路,某些精挑细选出的作品甚至独自占据了一面墙。这种追溯艺术史的叙事方式忽略任何政治或社会因素;为每一副画作和雕塑作品留白,通过视觉冲击,凸显作品原本的意义。不加渲染的白墙,调试精确的灯光,没有多余的装饰,都为每件作品营造出独立而又饶有余味的鉴赏空间 。
白立方美术馆这一项目是将1970年的仓库改造为现代艺术博物馆。5440米的现存仓库空间被改造为各具特色的展览空间。改造后的空间包括了一个私人的影音室,一个60座的大礼堂,一个书店,一个档案馆,办公室以及其他储藏艺术品的空间。
在材料上,原有建筑的工业特征被保留了下,并且通过新的设计被加强。原有的结构被大体保留,但是被改造的更为开放并得到了改善。新的入口庭给公空间引入了一个封闭空间,吸引了新的游客。在建筑室内,公空间被安排在一条长约60米的走廊上。
博物馆里有三个主要的展示空间,在尺度,比例和光线上有着区别。南边的展览厅提供了780米的无柱空间,并承担着主要的展示功能。北面的展览厅则显得更,在特征上显得更具实验性。9x9x9的展览厅是一个位于的立方空间,是原有建筑唯一纵向贯穿的空间,并且充满了自然光线。大礼堂则为电影和讲座提供了空间。
新的展览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体量被插入了原有建筑的心,并在其围分布着辅助空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展览空间能从各个方向提供服并且在结构和环境上独立于原有建筑之外。
灯光设计提供了纯粹的匀质光线。有些展览室将自然光和人造光相结合。所有的展览厅都可以通过临时隔墙提供不同的划分。工业材料和白色的展览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屋顶是灰色的混凝土,公走廊和入口空间使用了钢网。门则是用未处理的钢材以及不锈钢和玻璃制成。在外部设计混凝土灰色花岗岩以及钢材构成了主要特征。
文作品图集照片均经 图文源作者本人授权,未经允许,禁止另作用途,特此声明。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想要咨询景观建筑城设室内等作品集课程相关问题可以点这里哦